李全胜:在碧水蓝天里写下学“习”心得
2023-12-12 15:20:35
  • 0
  • 0
  • 2

《中国自然资源报》于近日刊发了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的文章《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自然资源力量》,字字珠玑,获得了全网点赞,也将湖南生态环保工作推上了热点。

一江碧水之盼,源于民间,发声于高层。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考察时强调要“守护好一江碧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湖南雷厉风行的推出了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守护”计划。

时隔五年,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自然资源力量》复盘碧水之治,总结过往,也看向未来。文章剖析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意义,既是政治话题,也是文化使命,更是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作出的深度解读。

守护“一江碧水”的政治意义

守护“一江碧水”体现了政府对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的担当。它传达了政府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的决心,是政策导向,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守护好“一江碧水”,是站在谋划湖南生态环境全局的高度而推动的。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在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平衡和江湖关系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守护好“一江碧水”,指向的是美丽中国建设。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六大战略部署”。这为新时代湖南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守护“一江碧水”,是落实全新的生态治理理念而推进的。从湖南水域出发,视野触达长江全域,从一水之治,到全域治理,遵循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辨关系。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需要我们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高度来守护。近来年,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筑牢祖国中部生态屏障和打造长江经济带“清水长廊”为抓手,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开展规划,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力推动“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

显然,为国家求发展,为民族求滋养,计之者长远。这是环保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守护“一江碧水”的指导作用

生态环境,与己有关。因此,守护“一江碧水”的号召一出,既是政府部门行动的发号令,也是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行动指南,是民间力量浪生潮起的地方。

以制度与的规划力量守护“一江碧水”。湖南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印发《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成为首个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审发布的省份。湖南还全力推进系统保护修复,投入数十亿资金,沿江沿湖打造了一批典型示范工程,再现了“一江碧水”秀美容颜。与之同时,湖南侧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全面优化矿业开发布局,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扎实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为一江碧水奠基筑魂。

创新工作模式,激活“一江碧水”澎湃动能。从工作机制来看,湖南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了“生态修复+”模式,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福祉融合发展。如对娄底冷水江市锡矿山以百年工矿底蕴为根基,推行“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新模式,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这意味着从政府万能模式转型到政府与社会共进模式,真正激活了民间社会的环保动能,形成了生态合力。

综合法治、市场、科技、政策力量,打出守护“一江碧水”的组合拳。湖南生态系统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一江碧水”保护屏障,尤其侧重制度保障。从规划的设计出台到政策颁布,从市场机制撬动到科技手段的引入,湖南夯实了“一江碧水”的治理基础。

水润万物,调动个体、民间社团力量。他们活跃在洞庭湖畔,从护水护鸟到环保观念传播,都做出了扎实的工作;相关企业践行环保责任,大力推进转型升级,为“一江碧水”注入科技力量;广大市民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共同守护“一江碧水”,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守护“一江碧水”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史上,水一直被赋予清纯、柔美、包容的象征意义。事实上,“一江碧水”也是一个极富生命意蕴的词语,意味着河流清澈、水质纯净,代表着和谐发展、生生不息、文明兴盛之景象。它象征着环保、永续发展和国家治理等重要理念,同时也有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江河被视为文明的母亲,从黄河、都江堰到洞庭湖、湘江,无不承载着古代文明厚度,集中呈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演绎一代又一代人与水的悲欢。

“一江碧水”融合着传统文化中对生态环境的理想追求。它代表了人们对清澈河水、美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珍视。在中国文学、绘画、诗词中,“一江碧水”常常被作为美好的比喻和景象,凸显了人们对纯净清澈环境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态的敬畏。

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再到韦庄“江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所建构的生命意象历来为人们解读不尽,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共生图景让人称赞不已。但是,这一切的最基本落脚点还在于水资源得到了保护。

从古人的文化表达到今天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诸多理念,殊途同归,皆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守护好一江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谐律天地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也为当下提供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

从这个视角来看,“守护好一江碧水”不仅意味着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也涉及到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以及由此而滋生的对文化自信心的保护。

守护“一江碧水”的战略地位

得水域者,得文明。守护“一江碧水”,是文明昌盛的基础。环顾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一直是近水者得文明。印度的恒河水,中国的长江黄河,都是此中的典范;当前日本、美国的重要经济文化核心,都在湾区,可见守护“一江碧水”,正是文明得以崛起的原因所在。

与水共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进化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思想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乃至全球环境保护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因此,输出中国的水文化,打响水文化的牌,是中国文化以柔弱胜刚强的地方。

流水不急,争的是滔滔不绝。守护“一江碧水”,守的是文化的绵延不绝,护的是文化底气。湖南素有屈原投江而殁的传说,范仲淹更是写出了国人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而心忧天下的情怀。湖南要守护“一江碧水”,更是守护中华心忧天下的文化脉络。

众所周知,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一江碧水有助于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不仅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守护“一江碧水”则意味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一江碧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保护好“一江碧水”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同时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一江碧水”可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江碧水”,是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保护好“一江碧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通过保护好“一江碧水”,不仅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一并实现中华文化对天下的润泽。

守护“一江碧水”,小处是民生情怀,大处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文化如何强起来,文化怎样走出去,兹事体大。或许,《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自然资源力量》作了极富时代性的答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