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英才汇,潮起岳麓生——绘就科技融合新画卷
2025-10-21 16:59:00
  • 0
  • 0
  • 0

金秋时节,湖南以一系列高规格人才活动展现招才引智的坚定决心。

从9月27日上海推介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发出“走进湖南、创业安家”的盛情邀约,到10月走进北京大学延续“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的求才步伐;从“才赋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在长沙举办,到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在湖南湘江新区核心区——长沙智谷盛大启幕,湖南正以强劲的“人才磁场”,向世界展示中部省份的创新雄心与开放自信。

战略擘画:湖南的人才集聚新态势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我在湖南等你们”的诚挚邀请,道出了湖南求贤若渴的迫切心声。这种对人才工作战略意义的前瞻把握,正在全省上下形成强大共识与合力。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通过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成为观察湖南人才战略的重要窗口。

新区构建的“政策+活动+平台”三位一体工作体系颇具代表性。“人才政策十条”以“真金白银”精准引才,对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2023年累计发放人才奖励扶持资金2亿元,2024年为科创项目融资超100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彰显了湖南招才引智的决心与诚意。

在平台搭建方面,新区已建成19家院士工作站、44家博士后工作站,集聚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及85%以上的科研成果。这些数据背后,是湖南日益完善的人才发展平台体系,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文化赋能:水岸边的创新密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站在湘江边的思考,揭示了湖南创新的文化密码。“湖南人在水边孕育了诸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湖南的氛围中蕴含着开拓精神”,这番话深刻指出了湖湘文化对创新实践的深层滋养。

湘江,这条孕育了湖湘文化的母亲河,见证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历史荣光,也滋养着“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从魏源“睁眼看世界”到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湖南人骨子里的开拓创新精神,正是在这方水土的滋养下生生不息。

当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科技创新相遇,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吴志强院士认为,若能在水边布局更优质的创新科技,集聚本土乃至全球人才,必将为湖南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力量。这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人文与科技交融的创新模式——让科技创新根植于文化土壤,让文化传承借助科技翅膀,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科技驱动:AI赋能的文化新生态

在湖南这片创新热土上,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通过一批创新企业的实践得以生动展现。作为AI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湘江新区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致力于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湖南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智慧文旅等领域开创了全新应用场景。”

智慧眼的创新实践展现了AI技术的跨界融合能力。通过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公司已成功为数个文化遗址构建了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活化利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开发的智慧文旅平台,通过AI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游览路线推荐和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与此同时,一个由高校青年创客自发组织的“星芒AI大创联盟”正在湘江畔崭露头角。这个汇聚了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优秀学子的创新联盟,以“AI+文化”为主攻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实践探索。联盟发起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探索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星芒AI大创联盟的成员们将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开发出包括湖湘文化智能体验装置、非遗技艺AR传承系统等多个创新项目。其中,运用生成式AI技术复原的古代书画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在文化传播层面开辟了新路径。这些充满活力的创新实践,展现了年轻一代在科技与文化交叉领域的独特洞察力和创造力。

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局负责人表示,为加速AI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区正在实施一系列有力举措:“我们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科创专项基金,重点支持‘AI+文化’等交叉领域的创新项目。同时通过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中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文化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这些创新实践充分证明,湖南正在走出一条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多元的创新平台、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新区正成为AI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在这里,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新兴文化业态在创新驱动下蓬勃发展,为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注入了强劲动能。

产才共振: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场活动,一个主题:如何通过人才集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释放湖南发展的新动能。这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湘江新区的人才工作成效,生动诠释了“人才聚则产业兴”的发展逻辑。截至2024年年底,新区共认定“湘江英才”2421人,高层次人才1862人,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集聚两院院士36人、国家级计划人才175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圣湘生物在戴立忠团队带领下,成长为业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物科技龙头;海归博士邓意麒受新区政策吸引创办苏科智能,其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等领域。这些成功案例印证了良好人才生态对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值得关注的是,湘江新区近期评选出的首批“湘江英才-创业新力量”,进一步彰显了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杨昌获、张诗璇、梁邦朝等10名创业青年脱颖而出,其中在读博士占比达70%,创办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占比同样达70%。他们中,既有专注于生物3D打印的科研先锋,也有实现年营收2.46亿元的连续创业者,还有将传统旗袍工艺融合湖湘文化销往全球的文创代表。新区将通过拍摄创业故事、开展校园行和直播活动等方式,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创新创业。

目前,新区上市公司、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新区前三,产业创新竞争力跃居全国新区第二,综合实力稳居全国新区第六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多领域人才的汇聚。

锚定未来:打造人才生态新高地

面向未来,湖南正在谋划更深远的人才发展蓝图。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龙头,湘江新区更是率先行动,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主线,通过两大抓手深化人才工作:一方面夯实载体建设,以湘江科学城、湘江科技创新院为重点,实施靶向引才政策,升级“湘江英才卡”服务,建设尖山湖人才小镇等高品质社区;另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标准,设立20亿元规模的人才支持基金,完善“风险共担+失败豁免”的创业支持模式。

“人才是湘江新区的希望、未来和财富。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礼遇人才,以最优的环境吸引人才,以最好的机遇回馈人才,为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谭勇的这番话,道出了湖南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心声。

湘江潮涌,奔流不息;创新之火,可以燎原。从上海到长沙,从省委书记的深情呼唤到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再到湘江新区的生动实践,湖南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创新高地形象。

当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遇见前沿科技的无限可能,当个人的梦想与区域发展的蓝图交织共鸣,当“金种子”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湖南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这片曾经孕育了革命先驱和文学巨匠的土地,如今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天下英才,以更加自信的步伐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前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独特的湖南智慧与力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