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定力愈发凸显。
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湖南省近期出台的《湖南省深化对德合作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不仅是对党中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湖南立足自身产业优势、抢占国际合作制高点的关键一步。
该政策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为核心,聚焦德语国家(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旨在打造中西部地区对德合作的标杆。

▲4月8日,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招商推介会上,中德企业面对面、一对一进行精准交流对接。
战略选择:
为何德国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首选?
产业协同效应显著
德国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工业和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与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完美互补。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突破2200亿元)亟需德国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赋能,这种高度的产业特征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小企业合作空间广阔
德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隐形冠军”企业(约1300家),这与湖南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战略高度契合。相较于美日大型跨国企业,德国中小企业更注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投资决策机制更为灵活,为湖南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合作窗口。
合作基础深厚扎实
经过多年培育,德国已成为湖南在欧洲最重要的经贸伙伴:34家在湘德企累计投资达22.3亿美元;博世长沙工厂成为其在华最大研发中心;2024年,湖南与德国贸易总额达150亿元,今年1至2月,双边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7.9%,增速连续两年位居领跑欧洲主要国家。
地缘政治稳定性突出
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德国企业展现出较强的战略定力。根据德国工商总会2024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2%的在华德企表示将维持或扩大投资规模,这种稳定性为湖南提供了可靠的合作预期。

△中德企业合作对接洽谈会上,近10家德国企业负责人依次上台展示产品及技术情况,并重点阐述了具体合作需求。
政策亮点:
十大措施构建全方位合作生态
《措施》围绕经贸合作、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十大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支持政策,其核心亮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平台化思维破解资源碎片
湖南意识到,对德合作不能仅靠零散的企业对接,而需构建系统化的平台网络。为此,《措施》提出:
打造实体载体。鼓励创建对德国际合作园区,对通过省级认定的园区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激活虚拟网络。支持在德语国家设立招商机构,对成功引进项目的驻点机构给予年度50万元奖励,直接激励市州园区“走出去”。
展会联动。推动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与德国宝马展等国际知名展会深度合作,借助“展会外交”提升湖南产业的国际能见度。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解决过去对德合作中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形成“物理载体+虚拟网络”的双重支撑。
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
德语国家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恰恰是湖南产业升级所需的关键要素。《措施》从技术转化和人才供给两端发力:
技术转化。支持与弗劳恩霍夫协会等顶级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落地。例如,对促成实质性合作的科技交流活动给予最高50%费用补贴。
人才储备。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鼓励高校设立德语专业,并优化芙蓉国际人才基地服务,为德籍专家提供全方位生活保障。
这些政策直击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旨在构建“技术引进—本地转化—人才支撑”的闭环生态。
金融与物流的供应链护航
德企对投资环境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尤其是金融支持和物流效率。《措施》针对性提出:
金融创新。建立“德企融资白名单”,引导“金芙蓉”基金体系向德企项目倾斜,缓解外资企业融资难问题。
物流优化。重点推动复航长沙至法兰克福直航航线,优化中欧班列(湖南)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跨境供应链成本。
这些举措体现了湖南对德企需求的精准把握,从“软环境”和“硬设施”两方面提升投资吸引力。

▲2017年,德国卓伯根中国区项目总部落户新区,这些年一直协助德国中小企业对接新区政策、人才与市场资源。
科学深层挑战:
从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的跨越
尽管《措施》颇具创新性,但其成效仍取决于落地过程中的细节突破。湖南需重点关注以下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操性
德国企业对技术泄露极为敏感,而中国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仍存在“维权周期长、赔偿低”等问题。湖南需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快速维权机制,例如设立对德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增强德企投资信心。
营商环境的“隐性门槛”破除
政策文本的优惠力度固然重要,但德企更关注实际运营中的便利性。例如:德籍人士的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是否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是否符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这些细节可能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
市州协同避免同质竞争
目前湖南多个市州均提出对德合作规划,但若缺乏差异化定位,可能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省层面需加强统筹,引导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湘潭(智能制造)等城市围绕自身优势产业精准招商。

▲2018年,中联重科全额收购德国老牌塔机制造商——威尔伯特公司。
未来展望:
对德合作的三大标杆方向
以《措施》为起点,湖南有望在以下领域形成示范性成果:
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通过政策吸引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中小企业生态圈,弥补湖南在产业链细分领域的短板。中德联合创新平台。借助弗劳恩霍夫协会等机构资源,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共建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本地化应用。湘德合资新赛道突破。鼓励省内企业通过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与德企联合开拓第三方市场,尤其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打造合作样板。
湖南的《措施》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次内陆地区以高水平开放倒逼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其意义在于:
对全国而言,为中部地区如何利用自身产业基础对接国际高端资源提供了参考;对湖南而言,是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的关键抓手。
下一步,湖南需建立政策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将长沙、湘潭等先行城市的经验标准化,最终形成“国家战略赋能地方—地方创新反哺国家”的良性循环。若能成功,湖南或将成为中国内陆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为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国际合作贡献“湖南方案”。